首页 > 永利官网 > 系所机构 > 系所 > 正文

707仿生与微纳系统研究所

作者:       发布: 2025-09-12      来源:

打印


1.系所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受制造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支柱科学的影响,正在向仿生交叉化、机电一体化、微纳系统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2016年北航yl6809永利官网筹建了“仿生与微纳系统研究所”,由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与材料加工系部分相关研究团队融合发展形成。其历史可追溯到张德远教授创立的仿生与微纳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中心,1996年开辟了生物方式制造新领域,2016发表国内高校机械工程学科首篇《Nature》论文。经过2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微纳仿生制造与微机电系统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现有教授/研究员12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18名,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教育部新世纪、北京市领军人才、科技新星等省部级3人。

本所依托“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生机电交叉为特色,大力倡导跨门类、跨学科交叉创新;以制造技术为基石,极力打通上下游技术集成创新;以微纳相关产品为对象,全力瞄准微纳尺度突破引发的产品更新换代,全方位、多层面发展仿生与微纳系统科学与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以 “仿生”、“智能”、“微纳”为特色的学术方向。

本所也是北航“微机电系统工程”本科专业(080210T)的教学依托单位。2013年yl6809永利官网成为继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之后第三个获批微机电系统工程专业的双一流高校,2014年开始招生,2023年专业软科排名全国第一。

2.专业、学科与研究方向

(1)本科专业与研究生培养

本科专业:微机电系统工程

硕士学位学科点:机械工程、机械

博士学位学科点:机械工程(微纳仿生制造与微机电系统)

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2)主要学科方向:

微纳仿生制造与微机电系统

(3)主要研究方向:

微纳尺度能场辅助制造与多材料增材制造

微纳仿生科学与微纳尺度效应理论

微纳仿生表界面/仿生材料与软材料科学

仿生传感与驱动/仿生微机电系统

柔性电子与医工交叉

3.师资力量

序号

姓名

研究方向

职称

职务/荣誉

1

张德远

波动超声加工、生物制造

教授/博导

荣誉所长

2

陈华伟

微纳仿生表面与柔性电子

教授/博导

副院长、国家级领军人才

3

蔡军

微纳机器人与功能材料

教授/博导

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

4

李刘合

先进涂层方法、材料、设备

教授/博导

新世纪优秀人才

5

姜兴刚

超声加工与计算机控制

教授/博导


6

詹天卓

微纳尺度传热、芯片热管理

教授/博导

国家级领军人才

7

徐 晔

软物质力学、智能柔性材料

教授/博导

国家级青年人才

8

罗斯达

碳纳米材料、可穿戴柔性电子、功能复合材料

教授/博导

所书记、国家级青年人才

9

蒋永刚

仿生智能感知、柔性MEMS

教授/博导

所长、国家级青年人才

10

冯林

微纳米机器人及微纳操控

教授/博导

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市领军人才

11

张鹏飞

微流控与智能打印技术

教授/博导

国家级青年人才

12

张秋婷

新型软材料力学与设计

教授/博导

国家级青年人才

13

耿大喜

机器人加工与超声加工

副教授、博导

 

14

张力文

仿生表界面及精准医疗

副教授、博导

国家级青年人才

15

尚晓朋

微纳流动传热及热管理

副教授、博导

国家级青年人才

16

杜晗恒

超精密微纳加工及控制

副教授、博导

国家级青年人才

17

郝壮

生物微机电系统与传感

副教授、博导

小米青年学者

18

葛畅

仿生感知与具身智能体

副教授

 

19

马治强

柔性微机电系统

副教授

 

20

刘晓林

仿生功能表面微纳制造

讲师、博导

 

21

韩明光

石墨烯微电子器件

师资博士后、硕导

 

22

韩明月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

师资博士后、硕导